時隔近一年,宏觀審慎管理中的逆周期調節再度出手。8月3日晚間,央行網站發布消息稱,自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消息一出,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短線上漲超過500點。專家認為,央行此舉所表達的態度是穩定市場預期。
央行網站發布消息稱,自今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遠期售匯業務是銀行對企業提供的一種匯率避險衍生產品。企業通過遠期購匯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未來匯率風險,但由于企業并不立刻購匯,而銀行相應需要在即期市場購入外匯,這會影響即期匯率,進而又會影響企業的遠期購匯行為。
穩定市場預期
抑制“羊群效應”
“這種順周期行為易演變成‘羊群效應’?!毖胄邢嚓P人士指出。
創立于2015年的外匯風險準備金,可以對沖這種順周期波動,達到逆周期調節的作用。該工具至今已經歷過三輪調整使用。
2015年“8·11”匯改之后,為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人民銀行將銀行遠期售匯業務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自當年10月15日起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定為20%。
時至2017年9月8日,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恢復平衡,市場預期趨于理性,人民銀行及時調整前期為抑制外匯市場順周期波動出臺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管理措施,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0。
今年以來,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但是,近期受貿易摩擦和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波動的跡象。為防范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人民銀行決定8月6日起再次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
遠期影響較大
應計提外匯風險準備金=上月銀行遠期售匯簽約額×20%。今年6月銀行代客遠期售匯為338億美元,這是2015年8月以來的最高,7月的數據還沒有公布,但市場人士多預計代客遠期售匯規模會進一步上升,也就是說8月份要上繳的無息風險準備金將超過67.6億(338億×20%)美元,而且是凍結一年,無息,這對整個銀行業的影響不能說不大。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指出,從2015年的經驗看,征收外匯風險準備金,對于遏制遠期售匯業務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影響。開始征收的10月,當月銀行代客遠期售匯簽約額只有53億美元,相比于8月份的高點下降了93%。2016年銀行代客遠期售匯規模的中樞,相比于2015年上半年大幅下降,12個月中有5個月是低于100億美元的。
不過,李奇霖強調,征收遠期售匯業務風險準備金對人民幣即期匯率的實際影響并不一定有立竿見影效果。
對于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李奇霖認為,中美利差對匯率的拖累在縮小。未來需要注意外部風險,通過經常賬戶給人民幣匯率施加壓力。
“這次重新收取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更為重要的在于信號意義。不排除會有更進一步的措施出臺,來維護匯率穩定?!崩钇媪卣J為。
華創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張瑜也認為,首先,央行通過該工具的啟動所表達的態度比工具本身重要,或會直接扭轉市場預期,年內中間價破7概率進一步降低,人民幣企穩近在眼前。
央行也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加強外匯市場監測,根據形勢發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逆周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通過價格傳導發揮作用
非資本管制
不過,央行相關人士強調,對遠期售匯征收風險準備金并未對企業參與外匯遠期、期權、掉期交易設置規模限制,也沒有逐筆審批要求,更沒有禁止企業開展這類交易,顯然不屬于資本管制,也并非行政性措施,而是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
該人士解釋,人民銀行要求金融機構按其遠期售匯(含期權和掉期)簽約額的20%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相當于讓銀行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而計提風險準備,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的順周期行為,屬于透明、非歧視性、價格型的逆周期宏觀審慎政策工具。
據悉,外匯風險準備金由金融機構交存,不針對企業。企業可按現有規定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遠期結售匯作為企業套期保值工具的性質不變。為滿足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的要求,銀行會調整資產負債管理,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的順周期行為,對于有實需套保需求的企業而言,影響并不大。(記者 林曉麗)
編輯: